时光里的临潭丨民国影像(六)
1936年8月中旬,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(10师12师和妇女先锋独立团)长征途经临潭。红军过境给临潭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播下了革命的种子,并在临潭生根发芽。1943年甘肃南部农牧民不堪国民党的残酷统治和压迫,纷纷开展反抗行动。1943年3月肋巴佛率领临潭八角、冶力关、羊沙、石门、陈旗的农牧民在冶力关泉滩召开誓师大会,举旗起义,宣布“反抗国民党, 支持共产党,抗日反蒋”的宗旨,攻占县政府,镇压了县长徐文英等,打开粮仓赈济了饥民。随后,与王仲甲、马福善,张英杰等人会师,转战陇右地区,同国民军进行了多次英勇顽强的斗争。起义军因寡不敌众,遭残酷镇压。1946年年底,肋巴佛在陇西找到陇右工委,参加了陇右游击 队。后由陇右工委领导人高健君、牙含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7年6月在赴延安学习途经平凉安国镇时,因车祸遇难,时年31岁。在肋巴佛等领导的这场农民革命斗争中,甘肃南部汉、回,藏各民族义军共同反抗腐朽统治,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。而怀来仓•金巴嘉木措(肋巴佛) 以宗教领袖的身份,举义旗,反暴政,走上革命道路,为甘肃现代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肋巴佛照 选自《肋巴佛传》
原立于冶力关泉滩的农民起义纪念碑 史志办 提供
跟随肋巴佛起义的王万一副司令用过的长矛 王永平 提供
高凤西 史志办 提供
高凤西(1872—1943年),字竹岗,号碧云山人,藏名钦饶加措,临潭旧城人。擅书画,工诗词,晓医理。初在家从医,后曾在羊化、汪槐等村设帐教学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应邀在卓尼洲岷路保安司令部担任文秘十年。期间曾向禅定寺活佛学习藏文,并将有些藏文名著译成汉文。在研习《大藏经》《四体文鉴》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,编纂出了一部汉藏字典。 此字典以藏文元音为序,用当时的国音字母、罗马文字拼音,藏汉文对照,收单词两万余条,容量远超以前的同类字典。共分12卷,各卷首自绘沸州八景、名胜古迹,并题诗其上,用小楷缮写成书,全称《五凤 苑汉藏字典》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察西北时, 为字典写了序文,评价其:“正足供时代之所求,为统一团结导夫先路。”北京图书馆今存这部汉藏合璧的辞书。
高凤西书法马廷义提供 高凤西和他的《五凤苑汉藏字典》 史志办提供
丁正熙(1911—1968年),回族,笔名敬之、竹篱等,今临潭羊永镇太平寨人。1933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,毕业后任甘肃民国日报编辑;1945年担 任临潭启西女校校长;1947年9月当选为国大代表;1949年7月担任和政县县长。知识渊博,对儒学和 伊斯兰教经典颇有研究,被谢觉哉称为“进步青年” 。其代表作有《用中国固有的文化作中国回教运动》等。
雪艳琴,原名黄咏霓,回族,祖籍山东济南,民国时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,享誉“四大坤伶”(胡碧兰、孟丽君、雪艳琴、张遏云)之冠。前夫爱新觉罗•溥侊。1948年11月雪艳琴与丁正熙在兰州 结婚。“文革”期间,丁正熙被遣送原籍劳动改造,为防止牵连雪艳琴,主动与其离异。
雪艳琴剧照图片来自网络
丁正熙与夫人雪艳琴 临潭县档案馆提供
马克仁马金凤 提供
马克仁(1908—1958年),临潭旧城人。1932年毕业于兰州中山大学,在兰州西北日报 社任记者。文辞犀利、直面时弊,于右任先生赞其:“开张 天岸马,奇异人中龙。”九世 班禅大师亦曾为其亲书中堂一帧。“七•七”事变后,兰州 遭敌机轰炸,为避骚扰,西北日报社在临沸增设分社,马克仁担任分社长。1943年,马克仁不愿意为横征暴敛、鱼肉人民的反动当权者文过饰非,辞职回家。回乡后,积极与袁鼎三、王禹九等一起重建母校(旧 城东街校)。新中国成立后, 曾为州政协特邀委员,又当选第一、二届人民代表。1958 年死难于“大辩论”集训队。 1980年平反昭雪。
供稿:政协临潭县委员会